重大新药创制:未来5年将出现30种新药

2012/12/06 作者: 佚名 来源: 打印

在日前于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2届中国药师周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在主题报告中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的进展情况,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将自主创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约200个药物大品种,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药物创新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新药孵化基地、产学研联盟、高新技术园区和大型医药企业,重点突破20项~30项关键技术。

桑国卫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共完成创新药物研发课题704项、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课题36项、技术平台建设课题134项、新药孵化基地建设课题21项、关键技术研究课题99项。

据悉,“十一五”期间,一批自主研制的新药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部分产品已上市。比如,新一代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盐酸埃克替尼已经上市,喹诺酮类抗菌Ⅰ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2010年开始销售,Ⅰ类生物技术新药重组人尿激酶原已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防治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具有世界最高质量标准,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药单克隆抗体已通过药品注册审评。

同时,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新药获得临床试验批文,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例如,冠心病治疗新药盐酸雷诺嗪片正在进行3期临床研究,该药使用后对心率和血压无影响,有望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首选用药;抗糖尿病肾病Ⅰ类中药新药大黄酸即将进入2期临床,该药对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的疾病具有极好的治疗作用。

桑国卫还提到,国内药物新靶标研究进展显著,一批前景看好的潜在药物靶标被发现。比如,具有特异性调控功能的新蛋白CKIP-1,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候选靶标;CUEDC2作为一个新的预测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特异标志物,为克服耐药提供了新的治疗靶标。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不少药物大品种的质量或产业化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例如,抗高血压一线用药玄宁经技术升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疗效更加显著;作为我国脑血管治疗药物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丁苯酞2011年的销售额突破6亿元;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剂2011年均实现单品种40亿元的销售业绩。

桑国卫认为,我国一批技术平台获得国际认证或认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上海药物所通过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GLP认证,天津建成超高速的药物筛选和优化体系,中国药科大学开展中药复杂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上海医工院取得国际首个泡囊型鼻用粉雾剂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军事医学科学院实现磷酸奥司他韦的大规模生产,武汉利用水稻胚乳细胞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同时,药物制剂及释药系统等综合性技术大平台、微量杂质检测分离等新药孵化基地课题收到广泛成效,新靶标确证、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设计与优化等关键技术取得系列突破。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在报告中还点评了我国新药研发的趋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药物再定位成为药物研发新策略

“在过去10年中,重磅炸弹药物的净现值成小幅下降趋势,目前平均值约在90亿美元左右,其研发模式已不再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桑国卫提出,药物再定位,这一开发已有化合物新适应证的研发策略,业已成为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的主要业务,国内药企应关注国际、国内动向,尝试实施药物再定位这一药物研发新策略。

他提出,药物再定位具有高成功率、低风险、低投资、研发周期短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延长药物的生命周期、产生新专利、挽救失败候选药物的投资,对于学术中心、公共实验室、病患保护组织等非盈利组织也有很大吸引力。预计到2012年,再定位药物的总收入将达到200亿美元。

他认为,药物再定位具有广阔的研发空间。因为,可以用作再定位的失败药物目前约有2000多个,并且以每年150个~200个的速度增长;现有候选药物、上市药物、搁置药物、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市但未在发达国家上市药物的适应证都可以用来开发。比如,阿司匹林,本来用于消炎镇痛,现在主要用于抑制血栓的形成;反应停,最初用于缓解早孕反应,现在用于治疗麻风病、多发性骨髓瘤,最近又被发现对HIV病毒的抑制作用极强。

分子靶向药物还需要深入研究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了10年,临床应用了10年,在肯定其抗肿瘤疗效的同时,桑国卫提醒,应关注其研发、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他提出,由于肿瘤的高度异质性,生物靶向药物对敏感人群有选择性,但我国在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中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例如,某种肺癌分子靶向药物在美国率先上市后,却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两项指标中并没有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果,两年后又退出了美国市场。出现这样的反差是因为,该药对于白种人不见得有效,而如果是亚洲的、不抽烟的女性,基本有68%以上的机会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另外,对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中,对耐药产生机制研究不透、联合用药策略存在局限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分子靶向药物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肿瘤反弹、血管重建、肿瘤转移等严重毒副作用也应该得到正视。

他建议,应重视发挥肿瘤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将其用于对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与排查,预测肿瘤患者的临床归转,选择敏感患者或排除不敏感患者,确证药物疗效,指导临床有效用药剂量。同时,要实现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治疗有正确的靶标,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及合适的联合用药。

新药创制要重视成药性评估

桑国卫强调,药物研发并不是追求越新越好,获得知识产权并不意味着能够成药,新药创制必须重视对成药性的评估。

他说,当前新药创制具有更有效、更安全、更具预测性、更快捷的新趋势,即药靶的发现和基因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更快地检出和确认靶点,发现先导物,应用代谢途径和基因差异剔除不理想的候选化合物,使新药研发更有效;利用药物和基因配对技术,能发现最合适的治疗对象,提高药物安全水平;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大大提高新药创制的预测性;以超级计算机支持网络药理学和多向药理学,采用虚拟实验室来实现新药开发更快捷。

他提出,要提高研发的成药率,首先需要加强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安全性的早期评估。但是,由于动物实验结果不能完全预测临床结果,2期、3期临床试验的失败率约为50%。国际上逐渐达成共识,主张评估药物长期的安全性,并且要通过4期临床试验,或者说在“真实世界”里考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这与传统盲法的、随机的、选定对象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另外,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研发固定剂量配比的复方“创新”药物,以增加疗效,或降低毒性。

联系站长

本网站由北京中汇数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京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90205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507号

电话:010-65660788 通讯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永大路38号1幢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