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举办期间,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和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承办了“关注安全合理用药促进社区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安全合理使用的公益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旨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及安全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中抗菌药物的有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抗菌药物等知识的认识水平,避免和减少感染性疾病救治中滥用抗菌药物,促进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培训是安全用药重要一环
今年以来,“超级细菌(NDM-1基因阳性细菌) ”袭击了20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国家先后传出NDM-1肆虐的消息不久后,中国香港、台湾也相继报道有人感染“超级细菌”。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信息称,中国大陆近期检测出三株NDM-1耐药基因阳性细菌,分别来自宁夏的两名新生儿和一名福建的老年患者。对“超级细菌”,人们已有这样的共识:它的出现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药学会理事周筱青主任药师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一环。她说,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1928年细菌学家弗莱明爵士从细菌体内提取出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治愈了梅毒和淋病。天然抗菌药物源于细菌本身的产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抗生素就是一种正在被严重消耗的资源,虽然现在有合成和半合成的抗生素弥补了天然抗生素的不足,但是仍有一天会枯竭。1956年出现的万古霉素,当时被认为是人类抗感染的最后堡垒,但也被轻易攻破了,现在已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金葡菌。所以我们应该像保护能源一样保护抗生素资源。
积极干预效果显著
卫生部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的郑波博士认为,抗感染治疗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之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他分析认为,我国抗感染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例如,无指征治疗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预防用药,不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及给药方式,药物选择中较少考虑药物性价比等。他分析了抗菌药物使用中的误区:用个人经验代替经验治疗,过分高估或低估细菌耐药情况,缺乏客观科学调查结果,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医院缺乏抗感染专业医生等。他强调,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一定要考虑以下多重目的:有效治疗细菌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耐药菌增长率,延长有效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及国家的经济负担。
众所周知,我国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合理用药现象极为严重。在培训班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科吕晓菊教授和大家交流了如何应对社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策略。她说,要加强培训,积极推行社区感染性疾病合理用药。选择抗菌药物要做到了解国家相关规定,熟悉抗菌药物;确定是否病原菌感染,重视病原学诊断,关注病原菌耐药现状;了解感染部位和特点,经验用药;依患者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选药;给药方案、剂量、疗程适当,避免违规;注意特殊病原菌感染;关注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综合治疗措施。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杨小强教授介绍说,2009年3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要求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干预后,各样本医院有适应症用药的合理用药比例有显著增加。和干预研究同期的全国抗菌药监测网医院资料显示,全国相应的合理用药水平也在提高。这与该阶段卫生部出台的相应政策有关,说明积极干预的效果显著,样本医院特别在有适应症用药方面,合理性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全国一般水平。